“曾在医院肿瘤科工作,每天直面患者饱受痛苦,我不想要TA继续忍受病痛的煎熬,十二年过去了,好不容易才配对成功,我定义无反顾。”小李非常坚定地说。
11月下旬,在广西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里,经过数小时的采集,钦州小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8861例、广西第681例、钦州市第28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经过5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,这份珍贵的“生命种子”火速送往患者所在医院,为血液病患者送去治愈的希望。
医者初心,坚定信念
学医者初心的触动,让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。90后小李,曾是钦州市的一家公立医院肿瘤科的医生,每天面对的是要经历无数的检查、输不完的营养液、没完没了的化疗和手术病患者,特别是患者的身体机能被破坏,心理负担又如此沉重……那里的患者真的太不幸了,他多么希望所有人都不必走进肿瘤科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,虽然已经离开医生的队伍,但不曾忘记医者誓言,小李在只要身体条件允许,都会参加无偿献血活动,传递生命新希望。
“髓”缘相遇,为爱而行
2011年,他还是大学生,学校组织一场集体无偿献血活动,红十字志愿者向路过的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,发放传单,诚邀参与活动。他无意中看到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资料,当了解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志愿者,就有机会去挽救一位身患白血病的患者时,在学医者的责任和初心驱动下,他勇敢地踏上了献血车,第一次献血的同时填写中华骨髓库入库申请表,并留取8-10毫升血样,正式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。
提前结束行程,毫不犹豫答应捐献
他回忆说,当初动员他入库的志愿者说,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,配上就跟中大奖一样难。12年都过去了,他淡忘了曾经加入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件事。
今年8月,一通电话点燃了他捐“髓”救人的爱心火种,红十字会来电了,告诉他与一名患者HLA(人类白细胞抗原)初配成功时,他还有点不敢相信:“真的配上了?十几年了。”当红十字工作人员在征求他是否愿意进行后续高分辨配型等工作时,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回答:“愿意! ”捐献前的身体检查,他的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捐献条件,他自行调整身体状态,只等通知入院捐献。就像他说的那样:“只有我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以最佳的状态输入患者的体内,生命的种子才能开花结果。”转眼快两个月了,他依然没收到需要捐献的通知,他以为“泡汤”了的时候,接到非常紧急通知,征询他是否能在五天配合时间捐献?从初筛到捐献,由始至终,他都是爽快地答应的,积极地配合全流程。这下,他也没有犹豫。自辞职离开医院工作后,他跟父母经营药店,依然服务于大众健康事业。在接到住院通知时,他恰好在越南探望大学留学生同学。但这次为了救TA,他提前结束出国行程,全力支持捐献。
“生命种子”成功捐献
小李和他爱人是大学同窗,同是学医者,她对他的捐献行为非常支持,入院当天,她亲自为他送行,有了爱人的陪伴,他如期入院进行捐献。在注射动员剂期间,他会有像轻微感冒一样的症状,小李说:“前面没什么反应,后面两天有点不舒服,但想想患者的痛苦,这点不舒服又算得了什么。”捐献当天,他爱人和朋友在采集医院为他加油鼓劲!
随着采集分离器“啪嗒”一声,生命的“种子”造血干细胞悬液成功采集,他终于可以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爱心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