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 当前位置:首页 >造血干细胞捐献 >正文
造血干细胞捐献|8年等待 初心不改—2024年钦州首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
2024-02-04

“啊!这样都成!太好了,同意同意,一有消息马上通知我。”8年前,陈女士加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,如今,她的善心终于得到实现,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。

图片

我们被赋予生命,绝大部分人从出生起,就能自主呼吸、自由奔跑,轻松驾驭地“生命”。生命的价值的最大化没有标准的答案。在当今,科学与爱的完美结合为我们开启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可能:捐献血液里充满活力、可再生的一部分——造血干细胞,就能用自己的生命,实现人生最美丽的“生命邂逅”,重启另一个生命。2024年2月上旬,血细胞分离机经过数小时的运转,顺利从陈女士外周血中分离出2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为不曾谋面的他(她)送去“生命种子”,她的出现,就像黑夜中的那一缕曙光,让重症血液病患者穿透夜的黑暗,迎来破晓的光辉,她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922例、广西第597例、钦州市第21例、2024年钦州市第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
图片

人的青春是有限的,奉献精神是无限的。公益道路有了无数前辈榜样的力量,任何时候,只要有需要,陈女士也可以像灯一样,为夜里不能航行的人把道路照亮。2000年的她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。一天,她和表姐约伴同行逛商场,在经过献血车时,献血车周边人来车往,有人路过,有人观望,有人赶着去上班,有人专程赶来的......但是她们选择为爱驻足,在表姐榜样的带动下,她在庞大的血库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,迈出了献青春热血的第一步。2015年6月,她再次参加献血时,留取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(亦称中华骨髓库),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她是个有爱心的人,6次无偿献血、1600毫升热血书写的是她的青春,8年的承诺不改诠释的是她对生命的担当。她说,“当我献出的血液被用于救助别人,我都会收到中心血液发来的短信,感觉特别自豪!”

图片

截至目前,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约340万,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为万分之一乃至几百万分之一,想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谈何容易,得看“缘”,就是那种让人感叹“这不可能吧”的微小概率的“缘”。时光荏苒,时光如梭,回首她加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有8年了。就在2023年9月,这个惊人的小概率巧合,却真实地发生了。“您好,陈女士!首先非常感谢您的爱心,2015年您在参加无偿献血的同时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,还有印象吗?现有位患者跟您初筛配型成功......”,一通电话唤醒了她这段沉睡8年的记忆,诚然,那一刻的巧合,充满神圣的意味。接到电话的那刻,她很惊呀,三言两语后,她很爽快地同意捐献。往后的再动员、高分辨、体检环节她都能积极地配合完成捐献前的各种准备。捐献前体检电子报告单一出,她迫不急待地发信息问:“我符合要求捐献吗?”她想要帮助别人的心比谁都着急,并铁定心肠尽力地帮助到他(她)。其实,在2023年6月,因为肠胃息肉问题,她曾动过一次手术,采集高分辨前谈话那会,其身体正在恢复当中,离术后复检的期限还有两个月,但这也不能阻挡她发自心底想要救人的心。为了把身体调理到最佳的捐献状态,捐献前在了解不影响捐献的情况下,她还特意请医生帮忙开中药处方调理身体。最终的捐献时间确定下来了,按照预期,捐献确定的时间正好是她的生理期,她依然选择克服种种困难,不提前、不推迟地完全配合捐献者移植时间安排。

图片

44岁的她是公司一名普通的职员,家里的顶梁柱,与女儿一起生活,她一个人既要工作,又要照顾孩子日常,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。她不爱说话,还有点腼腆,但是充满热情,只要身边人有困难,她总是第一个上去帮忙。从初筛配型成功至捐献时间确定这其间,她从不跟家人提起捐献一事。在问及家人是否支持时,她说:“女儿念高二了,平时她知道也知道我参加无偿献血,临近捐献时再告知姐姐一声即可,相信她也会尊重我、支持我的。”在同胞兄弟姐妹中,她是妹妹,还有一个姐姐,年近80的父亲、母亲跟姐姐一起生活,平时是姐姐负责照料。不巧的是,捐献前她的老母亲生病住院了,赴定点医院捐献的那天,姐姐也正好同一天出差外地,到医院照护生病老人的重任全落在她儿女的身上,懂事的女儿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人的差事。关于捐献一事,其姐姐引用一句话语鼓励她说:“‘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’,遵从自己的内心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!”女儿说:“妈妈加油加油加油!你特别勇敢,特别善良,不要害怕,我爱你!”市红十字会领导也十分关心她,多次提出为她帮忙协调公司请假、探望她生病住院家人、举行欢送仪式等等,这些都一一被拒绝了,请假的真正事由连她所在公司的领导也被蒙在鼓里。她就是这样一个人,低调做人高调做事,永远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对待。公司准了假,有了家人强有力的后盾保障,所有一切家庭事务安排妥当了,她带着家人的祝福自信地赴这场“生命之约”。

图片

捐献当天,在陪护志愿者、护士们的帮助下,她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,有温度的“生命种子”一点点的被分离出来,她内心的喜悦、激动的心情洋溢在脸上。“在电视、手机上经常看到报道,我也知道血液病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患有不少是儿童,年龄都比较小,只希望自己的这一举动,能让他/她顺利利利、平平安安,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